促消費需要長久之計
分類:行業資訊 來源:第一財經 發布時間:2023-02-28
當前消費領域呈現井噴現象,各地也在出臺發放消費券等刺激措施,但刺激不是常態,從大處著眼,從細節入手,保持政策上的連續性、避免隨意性才是常態。
今年是提振消費年。一月份正值春節,加上新冠疫情防控措施的優化,人們的消費熱情高漲,相關數據也比較搶眼,相信這種消費熱情會持續。
這中間,既有人們消費欲望的集中釋放,也有各種鼓勵消費措施的刺激作用。但是,要乘勢推動消費加快恢復成為經濟主拉動力,還需要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政策環境。
首先要為消費提供堅實基礎,也就是穩定和高質量就業帶來的穩定收入。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去年,我國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20590元,增長4.9%,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55.8%。工資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過半,意味著現階段工資性收入增長仍然是穩定老百姓消費至關重要的因素。促消費關鍵要從收入端發力,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讓大家有錢可花。
在促就業、強收入方面,各地正在采取多種措施。拿上海來說,將于3月1日施行的《上海市就業促進條例》,為上海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推動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相協調、維護社會穩定、扎實推進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其次是把人們的消費潛能充分調動起來。
來自央行數據表明,今年1月人民幣存款增加6.87萬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增加6.2萬億元,創歷史同期新高,同比多增7900億元。這為近年來住戶“超額儲蓄”的說法提供了注腳。同時,年輕人“無痛攢錢”近來也成為了網絡熱詞。所謂“無痛攢錢”,大體是指以每次攢錢數小、周期短、目標小為特點,在不知不覺中,實現痛感極低的攢錢計劃。
要促進消費,就需要在推動穩就業、依靠就業創造收入的同時,做到讓人有錢可花、有錢愿花。如何把人們的“超額儲蓄”及“無痛攢錢”引入消費領域,是新形勢下面臨的新任務。
同時,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消費升級步伐不斷加快。數字、文化、旅游、健康等各種消費成為熱點,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新場景不斷涌現。能夠提供更多的消費場景,創造更多消費需求,這是調動消費積極性的重要方面。
其三是在“抓大”的同時必須“重小”,尤其是要保持促進消費政策的連貫性。
大的方面來說,擴大汽車、綠色智能家電等領域消費很重要,小的方面來說,“社會細胞”對促進消費同樣重要?!盁熁饸狻睆暮味鴣?,就在于這些“社會細胞”。
在日前商務部的新聞發布會上,相關負責人表示,要按照“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一圈一策,推動補齊便民服務設施短板,完善生活基本保障類業態和品質提升類業態,例如,讓修鞋、配鑰匙等“小修小補”規范有序回歸百姓生活等。
這些看似小,實則大,因為這些關系到眾多人口的就業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但這些領域也經常出現政策上的反復,讓人們難以適從。朝令夕改的隨意性對促進消費毫無益處。
商務部日前表示,今后將在試點基礎上,開展三年行動計劃,全面推進便民生活圈建設,更好惠及百姓生活。這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長久之計。
總之,當前消費領域呈現井噴現象,各地也在出臺發放消費券等刺激措施,但刺激不是常態,從大處著眼,從細節入手,保持政策上的連續性、避免隨意性才是常態。